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

2004年: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合辦研討會

    主題:「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教得靈活。學得開心」
    主講嘉賓:Dr. Mieke Desmet、陳子典教授
    其他講者:胡燕青女士、張永德先生、劉鳳鸞女士、李永聰先生、楊熾均教授、
              故事天使(名字排列以出場序)

如何教得靈活 ? 如何學得開心 ? 200458,本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合辦研討會,主題為「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教得靈活學得開心」。學會特別請來台灣的Dr. Mieke Desmet 和中國內地的陳子典教授擔任主講嘉賓,與大家分享和交流推動兒童文學的心得。

Look Forever……檢視西方愛情小說

    
Dr. Mieke Desmet 為比利是人,中文譯名為戴絲美,現時在台灣逢甲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擔任助理教授。她的演講題目是:Love Forever ? Looking at Romances for Girls

    她以學者Jordan Pearce Teenage Romances 的評價作開首:
    “Series book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are bathtub reading.” (Jordan, 1996)
    “Teenage romances are hardly more than “skillfully marketed junk food” operating on the same level of fantasy consumerism as Barbie Dolls and Cabbage Patch Kids.”(Pearce, 1991)

出版商吸引少女讀者的策略

她分析了90年代的Teenage Romance Series (以愛情、浪漫為主題的系列少女小說),討論出版商運用了哪些策略,把小說變成流行讀物,吸引了無數的少女。

其中一種策略是,把不同作家所創作的少年小說,統整成一個系列,並編上號碼。事實上,每本小說的主角、內容、主題等都互不相連,而作家也並一樣。然而,把多本獨立的少年小說編輯成一個系列,卻極有效地刺激了少女們的購買慾,令她們很想擁有整套系列小說。The Love Stories Series, the Lovelines series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種策略是,透過吸引的封面設計刺激少女們的購買慾。Dr. Mieke Desmet指出,不少系列少女小說,都會以時髦的、美麗的、可愛的女孩子作封面。有的封面上的女孩子十分漂亮,簡直就是一般女孩心目中的美麗形象。有的封面女郎看來像活在夢幻中,似真又似假。有的封面女郎故意不對著鏡頭,帶給讀者幻想的空間…….

90年代的少女小說是怎樣的 ?

Dr. Mieke Desmet指出,90年代的西方少女小說,單從書名來看,已知道很多都與浪漫、愛情有關:Love Changes EverythingMore Than a Friend…..
此外,這些少女小說中所強調的「美」(beauty),是一種理想中的、不真實的美,而不是一種真正的美(real beauty)。這些小說中的主角,都會嘲笑肥胖的女孩子,又會透過很多方法去減肥。最典型的小說是Slim Pickings

如仔細分析,還會發現這些少女小說,主角們的家境都相當不錯,大部分都出自中產家庭。Dr. Mieke Desmet指出,「貧窮」並不在這些小說中存在。90年代的Teenage Romance Series反映了一個經濟蓬勃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少女們都不必擔心經濟的問題,她們追求的是友誼、愛情…...

然而,跟以往的小說比較起來,90年代少女小說的主角,其家境卻較以往的複雜。作家筆下的少女們,很多時候都要面對父母離異、再嫁/再娶、單親家庭等情況。這也反映了社會的實況。

至於性愛方面,Dr. Mieke Desmet指出,事實上,大多數的作家都為了不受批評而自我約束,小說中很少出現性愛行為的描述。根據她所說,這類小說處在保守與開放之間,部分反映了社會的實況,但部分實況卻避而不談。

陳子典教授:童詩創作的體會與教學研究


另一位主講嘉賓是陳子典教授。教授一生從事教育事業,並對兒童文學的創作和研究甚有貢獻。他的主講題目是:「兒童詩歌創作體會與教學的探究」。
出色兒童文學家的必備條件
他首次回顧了他創作的生涯,指出責任感與事業心是他寫作的動力。就算他有多忙碌,都要為兒童不停創作優美的童詩。然而,他指出,要為兒童創作優秀的作品,還必須善於體察兒童生活與心理、要有豐富的幻想力、要有一顆永不泯滅的童心、採取多種多樣的藝術手法、要有虛心的學習態度…….
看來,要當一位出色的兒童文學家,絕不容易 !


童詩教學的探究

談到童詩的教學,陳子典教授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從兒童的觀點與角度出發,設法引發童心。
此外,他也指出,必須創造適當的情境與氛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先投入作品中,教師對作品產生了感情,才能夠打動學生的心。
還有的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連用比喻、擬人、誇張等表現手法,豐富想像和聯想,創造詩的意境。


胡燕青女士:優秀的兒童文學具備甚麼特別的素質 ?



胡燕青女士的講題是:「優秀的兒童文學具備甚麼特別的素質 ?

怎樣才可以成為兒童愛讀的文學 ?

她說:與其問「兒童文學」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不如問:怎樣的文學作品才可以進入兒童的心靈世界,成為「兒童愛讀的文學」?
她指出,不少專以兒童為描述對象和讀者的作品,其實都脫離孩子的現實。事實上,孩子的心靈比誰教敏銳,感情比誰都真摯,很早就已經能夠體會個人情緒中複製和矛盾的地方。
她以「孔融讓梨」為例子,說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稱讚弟弟讓梨的行為,然而,孩子想到的是,弟弟是個虛偽可怕、工於心計的人。這一點,身為家長和老師的,又何曾想過呢 ?

承認孩子某些感受真確而合法

胡燕青認為,孩子看書、聽故事,用的不會大人希望他們用的角度。她建議,成人所寫的作品,如果要切入兒童的心靈世界,必須承認孩子某些感受真確而合法。
她指出陳丹燕《我的媽媽是精靈》一書中,有個片段非常具感染力。該片段說一個孩子名字叫李雨辰,父母早已離異。他的朋友淼淼遭逢慘變,父母也離異了。李雨辰知道後,感到高興。從道德方面來說,這種感受好像不大對勁。然而,那種感情卻是真確的、實在的。
像這類真確的感受,兒童文學作家必須準確拿捏,並且予以承認,那麼,作品才會切入兒童的心靈世界。

張永德先生:建構文學的花園:寓言的閱讀與創作



要學生認識兒童文學,教師應該為他們進入預先建成的、劃一規格的文學花園,還是引領他們走到入口,讓兒童自行建設他們的別樹一格,多采多姿的文學花園呢 ?
香港教育學院大文系講師張永德先生,以「建構文學的花園:寓言的閱讀與創作」為題,與大家探討上述的問題。

他指出,從文學接受的角度來看,文學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讀者接受文學,其實是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兒童對文學的理解,與成熟的讀者並不一樣,一般建立於直觀的基礎上。直觀性的文學接受,特點是更多時候是在情感上與作品結合,表現出很強烈的感受與真摰的感情。兒童採用的是以感情為先的閱讀取向,屬於參與型。參與型的一大特點是表現行動上,他們從做中學習。

張永德引用了建構理論,指出學習過程的核心由知識傳授者轉移到知識的學習者本身。他比較了傳統取向與建構取向的小學文學課堂,教學範式轉移,教師的角色變成了協調者的角色。

他選取《守株待兔》、《見金不見人》、《自相矛盾》、《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等篇章,通過閱讀與寫作的教與學活動,實踐建構理論,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認識寓言的美麗世界。舉例來說,有些學生會想到不少有趣的方法,使狐狸吃到葡萄;不少學生對寓言的內容有新的體會…….

張永德說:「文學教學是要通過文學接受啟發讀者、創造讀者,為學習者提供多維度的學習。」這句話值得深思。

劉鳳鸞女士:說不完的故事:兒童文學的寫作教學

本會副會長劉鳳鸞女士的講題是「說不完的故事:兒童文學的寫作教學」。
她指出,不少從事寫作研究的學者都認為,學生害怕寫作,原因有兩個:()沒有適當而足夠的寫作材料;()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材料。

要使學生不害怕寫作,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不應只注意知識運用的問題,還應該協助學生找到適合的素材,以及怎樣運用這些素材進行寫作。

劉鳳鸞認為,兒童文學作品其實是很好的寫作材料,如果教師懂得選擇適當的兒童文學作品,並設計適合的寫作活動,學生一定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她透過幾個教學實例,闡述如何透過兒童文學作品進行寫作,讓學生能夠寫出自己的作品。

舉例來說,她運用了《賣火柴的女孩》作品,分別為小二及中一學生設計了寫作活動。在小二年級方面,她設計了簡單的寫作活動,請小二學生寫信給賣火柴的女孩,表達對她的關心。在中一年級方面,她設計了一個題目:「賣火柴的女孩的命運改變了……」,在經過連串的準備活動後,寫一篇文章,改變賣火柴的女孩的命運。

她指出,她剛開始嘗試以兒童文學作品作為寫作素材,並配合有趣的活動,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然而,在初試的階段,卻見學生較以往喜歡寫作。因此,好會繼續嘗試,並希望日後有機會與大家分享教學成果。

李孝聰:思維帶動的閱讀教學活動



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副系主任李孝聰先生的講題是:「思維帶動的閱讀教學活動」。
李孝聰先生指出,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著重處理篇章中的字、詞、句、段、篇,也就是說,課文篇章被分割為零碎的知識訓練點。他指出,像這類的教學,只會出現「雖有文學教材,卻無文學教學;雖有兒童文學,卻非從兒童的角度處理的情況」。
他認為,文學的教學不能再採用割裂式的教學方法。他引用了讀者交互理論,指出閱讀是一個個人體驗的過程。事實上,教師引領學生閱讀,不宜以主導的角色,而應該採取協調者的角色。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以直觀感受為主。他們透過各種互動交流的活動,對作品產生感受、看法。如果教師能夠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以思維帶動學生進行閱讀,獲益會更多。


楊熾均先生:從兒童年齡特徵看語文教學

本會會長楊熾均先生的講題是:「從兒童年齡特徵看語文教學」。

他強調,語文教師必須清楚分辨「用教材教」與「教教材」兩者之間的分別。教師必須選取適當的、優秀的文學教材,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甚麼才是理想的文學教材呢 ? 如何選取適當的文學教材呢 ? 怎樣善用這些文學教材呢 ? …...對於這連串問題,楊會長表示:一切須從瞭解兒童年齡特徵開始。

他引用了幾位兒童心理學家對兒童年齡特徵的劃分法,指出不同年齡的兒童,喜歡閱讀不同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也適合閱讀不同類型的兒童文學作品。舉例來說,高小學生喜歡閱讀冒險小說,因此,像《湯姆歷險記》這類作品,便適合他們看。

教師知道了學生的年齡特徵與閱讀興趣後,就能夠較容易地選取適合的兒童文學教材了。至於哪些文學教材才是理想呢 ? 他引用了劉厚明所提及文學的價值「導思、染情、益智、添趣」,引申說明優秀文學教材的特點。

最後,他以一些文學作品為例子,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聯想思維法、焦點聯想法、概念聯想法等,引導學生學習。

故事天使:偶然遇上,變成天使


故事天使是一註冊的義工團體,天使們的共同理想是
「為陪伴和帶引孩子 
打開閱讀的天地  
出一分力」。

天使們原是一群滿腔熱誠、愛心澎湃的家長,他們肩負純真的使命,相信閱讀是人們生活必需的一部分、「親子共讀」是溫韾家庭的泉源,致力推動閱讀風氣,散播「親子共讀」的種籽。

她們設有「親子共讀種籽計劃」,該計劃可分為一次過的閱讀日營,以及由一次分享會加四
次工作坊組成的「種籽計劃」。透過這個計劃,故事天使與家長分享講故事的技巧,交流「親子共讀」的經驗和心得。


兩年以來,故事天使的足跡遍佈港九新界,幫助了不少家長和孩子。研討會當天,天使們播出她們精心設計的片段。各天使回顧了這兩年的生活,又道出自己的心聲。從她們的心聲中,可知在推廣閱讀的過程中,曾經碰過不少困難,然而,同時又有很多得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特別消息:香港兒童文學研究學會停止運作

  各位朋友: 大家好 ! 感激大家一直支持香港兒童文學研究學會 (Hong Kong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學會於 2000 年成立,曾先後舉辦不同的活動,從事相關的研究。 唯因香港兒童文學研究學會已停止...